解忧杂货铺

其实我也算是个东野圭吾老师新的读者,久仰先生大名,却直到前不久拜读了先生的一部《白夜行》大作。阅读的结果是并没有白费时间,在读书的过程中,收获了很多东西。白夜行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推理的书,以前看过的都是国内的比如《狄仁杰》或者《包拯》之类的古代断案的书,这类书思路写的比较清晰,容易看进去,头绪也不是特别多。像这类头绪特别繁多,而且每章或者每节可能都有一个开头,看的时候让人容易抓狂。一旦细看下来,必然还是很有收获的。《白夜行》我不知道在东野先生作品集当中的地位如何,但对我来说,是我看过的一部关于人性书写的一本好书,情节细腻,一看就是精品,我大概是喜欢这类感觉。

如何思考这本书的深层含义呢?关于白夜行,我想应该单独写一篇相关的读书笔记。在此,就先谈谈这本《解忧杂货店》吧。

《解忧杂货店》这本书在看前几篇的时候,还觉得这本书虽然有意思,但也有点太小儿科了吧。越往后看,情况就越不像我想的那样了。别人说,东野先生讲故事的能力非常强,这一次确实见识到了。这本书其实是非常复杂的,需要极其缜密的思考力才能写出。首先是时间点,各个事情发生的时间点都需要读着记忆,故事涉及的人物前后关联较大,也需要读着记忆,因此,读这本书需要的记忆成本其实非常大。我在看书的过程中,常常担心忘记人物,因为看的是电子书,不容易往前翻,所以比较不便。在我的努力下,整本书看完没有错失什么细节。

首先来理一下这个故事,浪矢爷爷主要是在1979年9月13日之前回答了其他人的问题,1979年9月13日之后来这里询问的人的问题,其实全部是由三人组回答的,三人组总共回答了三个人的问题,分别是月兔(运动员)、音乐家和晴美(迷途的汪汪)。2012年9月13日投递的信件,在1979年9月13日的那天晚上收到了,因此,浪矢爷爷也收到了三人组的信件。2012年投递的问题,其实都是感激信,那时并未有人提问。

关于浪矢爷爷为什么要儿子发布33年后重开的信息,应该是因为浪矢爷爷收到了33年后的信,然后要求33年后开启通道,这就解释了未来的信为什么会寄过来的原因。设计未来的信,主要还是用于浪矢爷爷评价自己的做法是否有助于他人,是否在误导着别人。从感激信中,他得到了答案。这也就是作者东野先生对两难选择的看法。

文中涉及的问题都是两难的问题,走在岔路口,应该如何选择,如何选择又是对的呢?这一点确实足够引起人的思考。

文中自始至终贯穿的都是孤儿院和杂货店的线索,几乎所有来咨询的人都与两者相关。文中的鱼店音乐人、绿河的女儿、浩介、三人组、晴美,都是孤儿院长大的孩子。写孤儿院和杂货店的关系,可能是两个充满爱情的人物之间的隐约关联吧。一个负责肉体成长,一个负责心灵,最后《重生》。

作者在三个主要的人物身上增加了未来的东西。作者除了在探讨两难选择的问题基础上,还加了一些机会在里面吗?有时候不只是两种选择,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,创造出第三种可能!在一个能够洞察未来的人面前,你可能需要更加肯定的支持。旁人对你的建议其实可能起不到建议内容那么大的作用,其实还是需要自己对自己的看待,因为做决定的始终还是自己。其实,“好吧,我听你的!”也是对自己的回答,答应别人的时候,其实这个选择也更加偏向于自己的选择。

其实我现在在想,为什么他们自己觉得他们的选择是对的然后感激浪矢爷爷呢?他们根本无法去体验另外一种选择,可能在另外一种选择上,他们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或者幸福。那么这让我相信,有时候真的是选择让你成功了吗?选择的作用是非常大,这在两个悬殊的筹码之间差异更加明显。但是,最终导向结果的因素非常之多,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最终的结果呢?选择还是努力?

在这个方面,东野先生也思考过,以浩介的例子来说明。作者假意让浩介经历了两种人生,在浩介以为自己选择才是对的,浪矢先生的选择是错的,还在感激信中态度高傲。但,当他得知双亲自杀保护自己时,情况变了。他不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,不再觉得自己目前的一切是完全由自己的奋斗而来,而是其中参杂了父母的牺牲。因此,的确我们不能轻断哪个结果就是好的,因为结果始终只有一个。

每一种生活方式其实都是一种体验吧,你选择的那种和你没有选择的那种,其实没有可比性。有时候碰到二选一,不妨思考第三种可能性。

这本书中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,每一个故事,都有一个或多个作者想引起的思考点。这些都还需要慢慢琢磨。